我是想要活下去的生命,与许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
——阿尔伯特·史怀哲
兰巴雷内(LAMBARENE),是加蓬的一座城市,中奥果韦省的首府。它是中交集团在加蓬境内中标的第一个项目——富加穆-穆伊拉(FOUGAMOU-MOUILA) 98公里整治路段的必经之路。这座城市,因阿尔伯特·史怀哲医院而久负盛名。
在这部《阿尔伯特·史怀哲》纪录片里,兰巴雷内是阿尔伯特·史怀哲奋斗和建设医院的地方,也成为了梦想的象征。我带着满心的疑问看着这部纪录片:是什么动力让他在获得三个博士之后,又在三十岁的时候,决定再学八年的医学,而后来到加蓬这拥有原始热带森林的兰巴雷内 ?这个地方如何成为“梦想”的象征?
第一次了解到阿尔伯特·史怀哲,得益于利伯维尔海边的一次散步。在一家旧书摊前,在书主的极力推荐下,买了一本有关他的短篇戏剧《午夜了,阿尔伯特·史怀哲医生》,书中真实地反映了他在兰巴雷内的生活。之后,带着好奇,参观过一次坐落于兰巴雷内的阿尔伯特·史怀哲医院。虽然他早已逝去,但是完好保存的遗址让人们感受到当时医治的情形,仿佛历历在目。然而,感受最深的仍是这次法国文化中心播放的有关阿尔伯特·史怀哲的记录片,虽然纪录片是用德语播放,法语字幕,造成理解上的不全面,但毫不影响对他的敬仰和崇拜。
阿尔伯特·史怀哲于1875年出生于当时德国阿尔萨斯-洛林凯瑟斯堡,当时属于德国和法国的边境,所以,阿尔伯特·史怀哲从小就学会法语德语双语。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是用德法两语播放。多才博学的他在三十岁之前已获得神学、音乐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史怀哲“尊重生命”的哲学世界观,牢固的信念,生命的最高原则,促使他在三十岁那年,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一个有关招聘到非洲工作的医生,决定要再学八年的医学,获得医学博士,然后放弃欧洲优厚的待遇,乘船百般周转到达加蓬兰巴雷内。在这里,他开始建设自己的“兰巴雷内”——梦想,决定建设医院来帮助这里生病的人们,共同去抗争每一种疾病:疟疾、黄热等等。他利用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和写作所获得的报酬来解决建设医院的资金问题。他给远处的人们看病时,让远处来陪同看病的家人帮忙参与医院的建设,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医院在他的崇高的尊重生命原则的指导下,发展的越来越壮大,变得越来越盛名。在欧洲战争期间,他一直滞留在加蓬,之后他也同时一直往返于加蓬和欧洲之间,直到他逝世。
在影片的结束时,我明白,原来“兰巴雷内”是他心中的梦想,遵从了他生命的最高哲学原则,完成了自己心中的愿望,也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肯定,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与1953年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
我相信每个在海内外漂泊的我们,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兰巴雷内”,为此拼搏,就一定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文/中西非公司加蓬办事处 董宝勤)